古代言情《去三国,做皇帝的结拜兄弟》是由作者“半苇渡江”创作编写,书中主人公是司马昭许松,其中内容简介:盛名之下,络绎不绝的人蜂拥而至。上至王公贵胄下至贩夫走卒,都争相着来烧烤店品尝。一来是瞻仰崔琰的手书,二来便是要尝尝坊间传闻美味天下无双的烧烤。食客一多,食材就越来越紧俏,好在许松和城里城外的猎户们都定下了收购的口头协议:只要他们将所猎的猎物拿到店里来,他便高于市场价一成收购...

去三国,做皇帝的结拜兄弟

去三国,做皇帝的结拜兄弟 阅读精彩章节


有大才子崔琰亲题的匾额,再加上最为现代的烧烤技术,更因为物美价廉。许松的烧烤摊没用多久,就风靡了整个洛阳城。

盛名之下,络绎不绝的人蜂拥而至。上至王公贵胄下至贩夫走卒,都争相着来烧烤店品尝。一来是瞻仰崔琰的手书,二来便是要尝尝坊间传闻美味天下无双的烧烤。

食客一多,食材就越来越紧俏,好在许松和城里城外的猎户们都定下了收购的口头协议:只要他们将所猎的猎物拿到店里来,他便高于市场价一成收购。

这样一来,无论是食客还是猎户,整个洛阳城里的人对许松都十分赞赏。

起初几天,司马柔还天天会来,只是三四天后,不知道为什么就来的比较少了,甚至这两三日司马柔都没有来过,也没有任何口信。

许松的心里越来越不安了起来,莫非是发生了什么事么?他本来也想去大将军府问问原因的,但他二人只是有婚约并未成亲,这样去问的确不妥,更何况他也实在是不想见司马师这个人。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阵的失魂落魄般的失落感,自那日深情一吻,两人之间的感情日趋见深,心里各自装的满满的都是对方的样子。

(前面章节脑补的那一段,其实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朋友们是不是都脑补歪了?哈哈哈哈哈!)

许松将烧烤的手艺教给了府中的下人,自己也并不是就完全做了个甩手的掌柜。他从曹髦处弄来了一幅地图,然后又在书房里建了一个密室。

在密室中,他对照地图,利用自己在航校学得军用知识,堆起了一座沙盘。沙盘中各国的军队部署和实力他都有标注并且经常会进行沙盘的推演。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秘密中进行,男子汉大丈夫要建功立业,又岂能仅仅是开一个烧烤摊?

这一日许松正在书房饮茶读书,不管怎么样,既然身处这个年代,那便要孰知这个年代的东西,书简是了解这个时代最直接的载体。

突然,前院儿一阵嘈杂声传来,直到后面,嘈杂声越来越大,甚至其中还夹杂着辱骂之声。

许松诧异,连忙放下手中的书简来到前院去看个究竟。

只见几个府中的下人围着一个年轻人正不停地指责,那年轻人急得面红耳赤,说话又结结巴巴,完全是手足无措的样子。

从下人们的只言片语中,许松听出来了,这人原来身上没有带钱。下人们都喜欢以衣着取人,认为他穿的破旧,便不是很客气,甚至说那人想吃霸王餐。

许松有点儿纳闷,这少年相貌堂堂,衣着虽然 破旧却齐齐整整丝毫也不乱,应该不是那种吃白食的人。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那人更是急的说不出话来。

许松分开众人来到那少年跟前,下人们见到家主出来,顿时觉得自己有了靠山,以为是自己表现的时候到了。

“老爷,这人没钱却想吃白食,这种人没什么好客气的。”

一下人捋起袖子,作势便要大打出手。

许松连忙拦下,他觉得这人肯定有难言之隐。况且看那少年也吃的不多,为了几个铜钱就打人,这的确不是他的风格。

那少年结结巴巴说道:“老…老板,我不是…不是白…白吃。我…我今天…今天忘了带…带钱,明天…明天送来。”

许松见这少年态度诚恳,应该不像是在说谎,这世上谁还没个困难的时候?许松正要让他走,却听到人群中有人在议论。

“这不是城外邓家庄的邓会么?”

“怎么?你认识?”

“我见过,听说他就是一个替人放牛的,可他却不安心放牛,天天指点江山。一会儿说这里可以屯兵那里可以屯兵,一会儿又是粮草一会儿又是读书。牛也养不好,家里穷,天天仁人君子挂在嘴上,原来是个吃白食的主儿。”

“啊?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我看他这回该怎么办,不过听说这许老板是个好人。”

许松听到人群中的议论,心里也很诧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看那人的形象和谈吐,应该不是一个无赖的人,倘若是有难言之隐,何不帮一把?

下人正要斥责,许松连忙止住,并安慰那少年。

“无妨,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这顿饭钱先记在我这里,来日你有空手头又方便的时候给我就可以了。”

那少年非常的感激,又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能施了一个长礼便出门而去。

人群中对许松的为人更加赞不绝口,人人都说无奸不商,可这个许松不但物美价廉,而且还有这么一副好心肠。

倒是下人心有不甘,又不能怎样,只能是怀着气,嘟嘟囔囔了好一阵子才停下。

许松看向那人的背影,只见他龙行虎步,颇有威仪。想必祖上肯定是有规矩的大户人家,或许现在只是家道中落落魄了吧!

这件事许松本来没有放在心上,谁知第二天,那少年竟然如约而至。还是昨日的那番模样,只是眼神中充满了感激。

他从破旧的衣兜里掏出几枚大钱,说是要还昨日的账。许松看得出来,这几枚大钱对这少年来说,应该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许松见这人诚实,心中颇为感动。又见这人说话待人彬彬有礼,回想起昨天人群的议论,便断定此人不凡。

许松将此人迎进书房,既然不凡,那不妨结交。

经过一番交谈,许松确定了此人正是邓家庄的邓会。

然而那邓会却再一次语出惊人,只是今天不再结巴了。

“许老板,实不相瞒,昨日我本是来偷师学艺的。”

许松诧异,没想到这个邓会居然这么诚实。

邓会接着道:“我本是读书人,只因家道中落,又无人引荐不能出仕。怎奈家中又有老小需要养活,听闻你这里客似云来,想必必有妙方,所以昨日我便来了。”

邓会怯怯地看着许松,本以为许松会发怒,却没有想到许松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还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邓会便又说道:“昨日我尝过你的烤肉之后,我便已经知道做法了。我师从你处,但我现在实在是拿不出拜师的束脩,只能先将昨日的钱补上,待日后有所好转,我再将拜师的束脩补上……。”

原来是这样,不过这邓会也太诚实了吧,许松对邓会越来越有兴趣了,决定帮他一把。

“邓先生,听闻你博览群书,又精通韬略,不知是真是假?”

那邓会一听许松问他读书以及韬略的问题,顿时便神采奕奕,好像他与生俱来就应该是一个韬略家一样。

“是的,非是邓某自夸,邓某以为,如今天下无良才,唯有邓某一人而已。”

我去,许松听完邓会自述,心里震惊不已,这家伙居然毫不饰演,居然这么狂,那就看看他是不是有这么狂的本事了。

于是许松便假装与他闲聊了一些当下的时事以及天下的形势。没想到这个邓会居然滔滔不绝,对形势的剖析居然入木三分,居然比《三国演义》都还要精彩。

许松连忙试探性地问道:“大丈夫处事,当以天下为己任,又岂能拘泥于些许蝇头小利?倘若我能够举荐你,你又当如何?”

邓会眼中闪过一阵惊喜,连忙施礼道:“若能如此,邓某即使结草衔环也难以报答先生之万一。邓某也一定用尽生平所学,定不会辜负先生举荐之情。”

不过邓会的眼神瞬间又黯淡了下来,他觉得许松也只不过是是个商人而已,又怎能推荐自己出仕?

而此时许松却在心里盘算,这邓会的确是个人才,倘若能够推荐给朝廷,必定能成大器,也能辅佐好那个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