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来时春未暮顾心月赵允訢(记得来时春未暮)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顾心月赵允訢免费阅读全文大结局)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顾心月赵允訢)
《记得来时春未暮》中的人物顾心月赵允訢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古代言情小说,“攸宁陶陶”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记得来时春未暮》内容概括:仲春十五为花朝节,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这几日做为淮南首府的维扬城内,处处烟波画船,歌诗联翩,伴随着卖花者的歌叫之声,洋溢着尘世烟火安稳富丽的气氛这日午后,太阳正好,春光满眼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闲庭宴然,维扬知州的谢府官邸里却一片愁云惨淡知州夫人顾轻徽头挽乌鬓,斜飞凤钗,柔美如玉,身如弱柳扶风,举止端方娴雅,目测大概三十岁左右的年纪,她此时正看着躺在恬致堂偏殿矮榻上搭这一床锦被,浑身湿透,小...
以古代言情为叙事背景的小说《记得来时春未暮》是很多网友在关注的一部言情佳作,“攸宁陶陶”大大创作,顾心月赵允訢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故事让人看后流连忘返,梗概:赵允訢于是按原定的计划准备参加贡举。别说他这样的宗室子弟,就是一般的世家贵族,也大多受了荫官闲职,不去科考。但他偏瞧不上荫官授职,哪怕是这个郡王的头衔。大宋立国以来,大兴科举,广纳谏言,反而打压武将和宗室外戚,让他们只有名号并无实权...
彼时清风拂面,夜凉如水,一轮明月泄下粼粼银辉,映照着湖边的几缕疏柳淡烟,赵允訢立于湖畔的花厅中,剑眉斜飞英挺,静默的眼神清贵淡漠,孑然独立间透着浓浓的孤寂。
回想现今的官家已经继位五年,只是无论多么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都无法保证自己子孙的德行才干,当今的这位官家便是十分的庸碌无为,要说也不过是在不多的兄弟们中显得更宽厚良善和孝顺一些,才坐到了这个位置。
这几年新的王朝更迭,正所谓是一朝江山一朝臣,新旧朝臣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老臣纷纷离朝,新的各方势力也已经慢慢集结开始显山露水。
也不是说只有自身文武兼备,天赋异禀才能做个好皇帝,其实只要君臣齐心,共修德政,也能打造出一番好的局面来,但是如今朝中大臣都只是在想着如何争权,如何固宠,眼看着党争愈演愈烈,官家却没有一点要整顿谨慎的意思,还沉浸在自己将要创立太平盛世的春秋大梦之中。
赵允訢于是按原定的计划准备参加贡举。
别说他这样的宗室子弟,就是一般的世家贵族,也大多受了荫官闲职,不去科考。但他偏瞧不上荫官授职,哪怕是这个郡王的头衔。
大宋立国以来,大兴科举,广纳谏言,反而打压武将和宗室外戚,让他们只有名号并无实权。不是进士出身的官职更是得不到任何尊重,在封卷誊录目前最公正的科举制度下,他如此做只是想告诉所有人他根本不需要靠自己的身份地位,仅凭着自己的本事就能够脱颖而出。
虽然只是挣个名声,不会实际再拜其他官职,可最重要的是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同样走这条路的内阁中枢那帮清流文臣真正的尊重和认可,不再把他只看成是头脑简单的武将和钟鸣鼎食的皇亲国戚来对待。
武将被打压已是大宋开国以来的惯例,除此以外,目前文臣统兵也将要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忌惮武将,防止兵变,官家还经常把将士互相调防,兵不习将,将不喜兵。甚至到了两军对峙的生死攸关时刻还得一层层地上报文官来进行战略部署,简直把这些与敌作战的将士置于水火之中,滑天下之大稽。
也只有他的外祖当时敢违抗皇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过也就只有他了。如此以往,以前他的先辈流过多少鲜血,牺牲多少将士收回的城池终将会再次易手。
他不是不知太祖那时的打算,太祖曾言:“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池,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他并不是觉得文臣有多能干,而是觉得武将威胁更大,容易颠覆皇权,所以才会有杯酒释兵权这样一系列的举措。只是那时他们自己便是武将世家,便是不用再扶持别的武将也是理所当然。且自太祖以来直到先皇各种大战事都是自己亲自领兵御驾亲征,所以暂时并未体现出问题来。而如今往后的皇帝怕是都不再具有这个才能了,自先皇最后几年病重,到他外祖战死,再到他这些年在西境,他已经深刻领教了如今的兵制对将士的危害。
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想办法,让内阁中枢为他所用,为他所言,这样他才能以他之力来改祖制,收兵权,扭转如今这个趋势。
在他父亲的孝期过后,他只身去了军中六年,其中没见过他母亲几次,这次回京看着母亲老了许多,他本是心中忏愧,但她母亲一看到他回来就想让他相看一堆世族大家的女子,实在又令他深感厌烦。
回到府中也让他无时无刻不想到自己的童年,和他那最终精神大乱,胡言乱语中死去的父亲,他实在不知自己是否也有可能会有这种家族诅咒,跟父亲还有家族里好几个叔叔一样命运如此收场。
只是如今整日面对母亲,琐事又繁多,他实在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备考,于是便下维扬来了先生这里,打算用几个月时间来安心准备贡举,也把京中的一干事务暂且交给了他的挚交兄弟石令羽和赵修诚。
之前他就收到师仲先生的信说是收了位女弟子,令他感到十分震惊。先生本是大儒,一般都不教授女弟子,怎么还会收做了内门弟子?他对这个师妹委实有些好奇。
那日在荷塘回廊边,看她和影园里的人相处的如此和谐,跟先生如此的没大没小,他真不敢认之前严肃礼教的那个先生。但影园现在的这个氛围,他从没有感受过,他只替先生觉得似乎还挺不错。
当她捧着荷花问他们美不美,那是他第一次真正的看她,她虽不施粉黛,不戴珠翠,那眼睛里的光彩已让所有其他瞬间失了颜色,她完美的脸庞透露着一种柔软而忧郁的气质,少女的精灵纯真又带着超越青春年龄的成熟聪慧。而且她竟毫不遮掩没有一丝羞怯的大方看他,和他对视良久。
在先生介绍他是师兄后竟还是坚持称呼他为广陵郡王,他真是愈发对这个头衔没什么好感了。
还有,他那日难得好奇地问先生,师妹有什么过人之处,先生便喊他一起游船,让他自己看。
他看到了。
她还谈到了他心中埋藏最深的东西。她说各人皆有各苦,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路边乞儿。他以前总觉得没人能理解他的苦,人人都觉得他生在显赫之家,却偏要如此自找罪受,但是她似乎能懂。
她还说人死后不会再有记忆,会到下一个轮回体验人生。那么他的祖父祖母,外祖,他的父亲和战场上死去的那些兄弟,将士都早已经没有痛苦,去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了吧。他真希望就是如此,把痛苦留给他就够了。这么多年来,那天晚上,他第一次难得的睡了个好觉。
对了,那日她还差点摔下了船,他把娇小的她一把拉上了岸,她就像片羽毛一样轻盈柔软。
他着实有些不懂她怎么能够这样一时迷迷糊糊一时睿智豁达,一时又调皮任性,定是有疼她的父母呵护着她长大吧,现在又有了疼她的先生。
不过他觉得她理应值得所有美好。虽然这个小娘子不像以往他见到的任何女子,很难得的既不怕他,还竟然对他明显疏远。
后来的这几周,他们又见了好几次,有时是在六和堂打个照面,她会很敷衍的给他行个礼。有时还是在荷塘回廊的一隅,他从漏花窗看她赏花的身影。
前两日,他又同顾心月和师仲先生驾着苍舫出游了半日,又见她与先生谈玄论佛,她的观点总是十分新奇,惹人深思。
他曾经也对师仲先生如此年轻就致仕十分不解,拥有如此才华,不是就应该入内阁中枢,实现伟大抱负吗,他那时甚至觉得庄学有毒,逍遥实为祸本。
如今细听他们讨论超出现实的这些理念,他竟也觉得颇有深意,有些事情确实是需要思考的。
这日,侍卫庞铳突然过来禀报,说他母亲来维扬了,在他们远房亲戚裴员外家里。让他去一趟。虽极不情愿,他还是只能去了。
刚进裴家大宅,小厮便要去通报,他最受不了这种行事,庞铳赶紧让那小厮噤声只带路便可。真是一座富户大宅,他们随着小厮进正门,走花门,穿过游廊,经过穿堂,那里放了一个大扇车,扇车前面放了一大桶冰,直扇的周遭凉气飘飘。
然后就听见那放在紫檀木架子上的大理石插屏后面的园子里传来了说话声。
“那师仲先生收了个女弟子?”他听见他母亲郑国夫人的声音。
“可不是嘛!是谢知州娘子家的表亲。说起来那孩子也是个可怜人。”
他放慢了脚步。
“有什么故事?”
“那孩子的爹妈都死了,听说她父亲本是城中数一数二的商贾,留下很多财产,她那姨娘还有一个哥儿,于是就想害了她,据说在湖里捞起来时都要没气了,能救过来真是命大,腿还摔断了,据说躺了好几个月呢。”
“现在还在师仲先生那读书吗?”
“哦,听说谢家两个孩子一个嫁人了一个去书院读书了,都不去了,她应该现在也不太去了吧。”
“那女子多大了?”
赵允訢此时从大插屏后面走了出来。
“据说还没及笄,应该还小着呢”。裴家大娘子看了一眼他走来的方向,压低了声音说。
随即赶紧迎了过来,“广陵郡王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啊,来,请上座,请上座。”一边赶紧指挥下人上茶。
赵允訢本来就话少,一脸冷漠,但今日的脸色好像更难看了。
“母亲怎么来维扬了?”
“想着这个时节江南凉快,也好过来避避暑。”
“儿子已见过母亲,那母亲就在这里好好避暑吧,儿子还要回去闭关读书呢。就先告辞了。”他站起来就准备走。
“既已来了,一起用过晚膳再走吧。”
“是啊是啊府上准备了好多江南小菜,广陵郡王赏脸尝尝鲜吧。”裴家大娘子小心翼翼陪着笑脸。
“不必了。母亲好好品尝就好了。”
“我已备了薄礼,改日便去拜访一下师仲先生。”他母亲又说。
“先生喜欢清净,母亲不必去了,我带去即可。”
说完,赵允訢便往外走了。他母亲身边的赖嬷嬷赶紧跟着并吩咐几个婢女去拿礼品,裴大娘子也赶紧跟上去送客。走到一半,裴家大娘子说:“刚刚才运到了几箱荔枝,本不稀奇,只是是上品的陈紫,正新鲜,要不广陵郡王带一篓去尝尝鲜吧。”
他本来下意识就准备回绝,突然想到什么,停了一步,“好”。
过了一会儿,庞铳抱了一个大冰桶出来,看门外已经装好了一车的礼品,却发现赵允訢已经自己骑马走了,简直无语。他看看自己的马,只好回去吩咐裴府的小厮把这些一并送去影园。
赵允訢回到影园便看到顾心月大概已经回完课了,自己一个人正从六和堂往外走。很快他们便在回廊中相遇了,顾心月微微对他福了福见了个礼:“见过广陵郡王”。然后正打算要走。被赵允訢叫住了。
“广陵郡王有何吩咐?”
赵允訢走近她,看着她的眼睛说:“师兄和景明,选一个吧”。
“啊?”顾心月看着他有点发懵,完全没听懂。
“以后不要叫我广陵郡王了。师兄和景明选一个。”
“这……”
“那便叫我景明吧。”
“师兄,师兄,就叫师兄吧。没什么事,我先走了。”
“等等,我带了一桶陈紫过来,你拿点回去吃。”
“什么是陈紫啊?”
“是荔枝。”
“好呀,在哪里?”
“你在六和堂等一会,随后就到。”
说完就走了,顾心月顿时有些骑虎难下,现在又不好说不要了,只好很别扭的跟在他后面慢慢又走回了六和堂。
他边走边想,这里还是有些热,待会让庞铳也弄个扇车放在这儿吧。
这时顾心月心不在焉的走着,并不知前方的人放慢了脚步,一下撞到了他的身上。
“嗳哟”,她捂着头,“师兄,对不起”……
赵允訢转过身来,看了看她懵懂可爱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他还从未对一个人如此好奇,所以也才会有这些不太像他自己的举动吧。
此时,顾心月坐在窗边,开始百无聊赖的发起呆来,她专注地看着桌子上的瑞兽吐出的香,卷出各种波纹飘散开去。
而赵允訢则在角落的一把檀木扶手椅上坐着拿了本书,看着这女子窈窕的背影。
她不似那些大家闺秀见人都甚是有礼,端的一副木偶似的行为举止,哪怕人前人后两副面孔。
说起来她有些像一只小动物,对不熟的人总保持着适当的距离,甚至有时候会显得有些冷淡,好像待观察熟识之后才会去慢慢敞开心扉,却是完全的不拘泥于尊卑礼数,不管身份如何,她似乎都是毫无差别的真诚以待。
可对于她的成长环境,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料错了,听到她经历了那些事,看到她的素衣白裙,没有戴什么首饰珠翠,原来竟然是在孝期。
他其实很想安慰安慰她,即使她好像并不需要。
第8章 他的心思 试读章节
彼时清风拂面,夜凉如水,一轮明月泄下粼粼银辉,映照着湖边的几缕疏柳淡烟,赵允訢立于湖畔的花厅中,剑眉斜飞英挺,静默的眼神清贵淡漠,孑然独立间透着浓浓的孤寂。
回想现今的官家已经继位五年,只是无论多么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都无法保证自己子孙的德行才干,当今的这位官家便是十分的庸碌无为,要说也不过是在不多的兄弟们中显得更宽厚良善和孝顺一些,才坐到了这个位置。
这几年新的王朝更迭,正所谓是一朝江山一朝臣,新旧朝臣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老臣纷纷离朝,新的各方势力也已经慢慢集结开始显山露水。
也不是说只有自身文武兼备,天赋异禀才能做个好皇帝,其实只要君臣齐心,共修德政,也能打造出一番好的局面来,但是如今朝中大臣都只是在想着如何争权,如何固宠,眼看着党争愈演愈烈,官家却没有一点要整顿谨慎的意思,还沉浸在自己将要创立太平盛世的春秋大梦之中。
赵允訢于是按原定的计划准备参加贡举。
别说他这样的宗室子弟,就是一般的世家贵族,也大多受了荫官闲职,不去科考。但他偏瞧不上荫官授职,哪怕是这个郡王的头衔。
大宋立国以来,大兴科举,广纳谏言,反而打压武将和宗室外戚,让他们只有名号并无实权。不是进士出身的官职更是得不到任何尊重,在封卷誊录目前最公正的科举制度下,他如此做只是想告诉所有人他根本不需要靠自己的身份地位,仅凭着自己的本事就能够脱颖而出。
虽然只是挣个名声,不会实际再拜其他官职,可最重要的是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同样走这条路的内阁中枢那帮清流文臣真正的尊重和认可,不再把他只看成是头脑简单的武将和钟鸣鼎食的皇亲国戚来对待。
武将被打压已是大宋开国以来的惯例,除此以外,目前文臣统兵也将要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忌惮武将,防止兵变,官家还经常把将士互相调防,兵不习将,将不喜兵。甚至到了两军对峙的生死攸关时刻还得一层层地上报文官来进行战略部署,简直把这些与敌作战的将士置于水火之中,滑天下之大稽。
也只有他的外祖当时敢违抗皇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过也就只有他了。如此以往,以前他的先辈流过多少鲜血,牺牲多少将士收回的城池终将会再次易手。
他不是不知太祖那时的打算,太祖曾言:“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池,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他并不是觉得文臣有多能干,而是觉得武将威胁更大,容易颠覆皇权,所以才会有杯酒释兵权这样一系列的举措。只是那时他们自己便是武将世家,便是不用再扶持别的武将也是理所当然。且自太祖以来直到先皇各种大战事都是自己亲自领兵御驾亲征,所以暂时并未体现出问题来。而如今往后的皇帝怕是都不再具有这个才能了,自先皇最后几年病重,到他外祖战死,再到他这些年在西境,他已经深刻领教了如今的兵制对将士的危害。
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想办法,让内阁中枢为他所用,为他所言,这样他才能以他之力来改祖制,收兵权,扭转如今这个趋势。
在他父亲的孝期过后,他只身去了军中六年,其中没见过他母亲几次,这次回京看着母亲老了许多,他本是心中忏愧,但她母亲一看到他回来就想让他相看一堆世族大家的女子,实在又令他深感厌烦。
回到府中也让他无时无刻不想到自己的童年,和他那最终精神大乱,胡言乱语中死去的父亲,他实在不知自己是否也有可能会有这种家族诅咒,跟父亲还有家族里好几个叔叔一样命运如此收场。
只是如今整日面对母亲,琐事又繁多,他实在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备考,于是便下维扬来了先生这里,打算用几个月时间来安心准备贡举,也把京中的一干事务暂且交给了他的挚交兄弟石令羽和赵修诚。
之前他就收到师仲先生的信说是收了位女弟子,令他感到十分震惊。先生本是大儒,一般都不教授女弟子,怎么还会收做了内门弟子?他对这个师妹委实有些好奇。
那日在荷塘回廊边,看她和影园里的人相处的如此和谐,跟先生如此的没大没小,他真不敢认之前严肃礼教的那个先生。但影园现在的这个氛围,他从没有感受过,他只替先生觉得似乎还挺不错。
当她捧着荷花问他们美不美,那是他第一次真正的看她,她虽不施粉黛,不戴珠翠,那眼睛里的光彩已让所有其他瞬间失了颜色,她完美的脸庞透露着一种柔软而忧郁的气质,少女的精灵纯真又带着超越青春年龄的成熟聪慧。而且她竟毫不遮掩没有一丝羞怯的大方看他,和他对视良久。
在先生介绍他是师兄后竟还是坚持称呼他为广陵郡王,他真是愈发对这个头衔没什么好感了。
还有,他那日难得好奇地问先生,师妹有什么过人之处,先生便喊他一起游船,让他自己看。
他看到了。
她还谈到了他心中埋藏最深的东西。她说各人皆有各苦,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路边乞儿。他以前总觉得没人能理解他的苦,人人都觉得他生在显赫之家,却偏要如此自找罪受,但是她似乎能懂。
她还说人死后不会再有记忆,会到下一个轮回体验人生。那么他的祖父祖母,外祖,他的父亲和战场上死去的那些兄弟,将士都早已经没有痛苦,去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了吧。他真希望就是如此,把痛苦留给他就够了。这么多年来,那天晚上,他第一次难得的睡了个好觉。
对了,那日她还差点摔下了船,他把娇小的她一把拉上了岸,她就像片羽毛一样轻盈柔软。
他着实有些不懂她怎么能够这样一时迷迷糊糊一时睿智豁达,一时又调皮任性,定是有疼她的父母呵护着她长大吧,现在又有了疼她的先生。
不过他觉得她理应值得所有美好。虽然这个小娘子不像以往他见到的任何女子,很难得的既不怕他,还竟然对他明显疏远。
后来的这几周,他们又见了好几次,有时是在六和堂打个照面,她会很敷衍的给他行个礼。有时还是在荷塘回廊的一隅,他从漏花窗看她赏花的身影。
前两日,他又同顾心月和师仲先生驾着苍舫出游了半日,又见她与先生谈玄论佛,她的观点总是十分新奇,惹人深思。
他曾经也对师仲先生如此年轻就致仕十分不解,拥有如此才华,不是就应该入内阁中枢,实现伟大抱负吗,他那时甚至觉得庄学有毒,逍遥实为祸本。
如今细听他们讨论超出现实的这些理念,他竟也觉得颇有深意,有些事情确实是需要思考的。
这日,侍卫庞铳突然过来禀报,说他母亲来维扬了,在他们远房亲戚裴员外家里。让他去一趟。虽极不情愿,他还是只能去了。
刚进裴家大宅,小厮便要去通报,他最受不了这种行事,庞铳赶紧让那小厮噤声只带路便可。真是一座富户大宅,他们随着小厮进正门,走花门,穿过游廊,经过穿堂,那里放了一个大扇车,扇车前面放了一大桶冰,直扇的周遭凉气飘飘。
然后就听见那放在紫檀木架子上的大理石插屏后面的园子里传来了说话声。
“那师仲先生收了个女弟子?”他听见他母亲郑国夫人的声音。
“可不是嘛!是谢知州娘子家的表亲。说起来那孩子也是个可怜人。”
他放慢了脚步。
“有什么故事?”
“那孩子的爹妈都死了,听说她父亲本是城中数一数二的商贾,留下很多财产,她那姨娘还有一个哥儿,于是就想害了她,据说在湖里捞起来时都要没气了,能救过来真是命大,腿还摔断了,据说躺了好几个月呢。”
“现在还在师仲先生那读书吗?”
“哦,听说谢家两个孩子一个嫁人了一个去书院读书了,都不去了,她应该现在也不太去了吧。”
“那女子多大了?”
赵允訢此时从大插屏后面走了出来。
“据说还没及笄,应该还小着呢”。裴家大娘子看了一眼他走来的方向,压低了声音说。
随即赶紧迎了过来,“广陵郡王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啊,来,请上座,请上座。”一边赶紧指挥下人上茶。
赵允訢本来就话少,一脸冷漠,但今日的脸色好像更难看了。
“母亲怎么来维扬了?”
“想着这个时节江南凉快,也好过来避避暑。”
“儿子已见过母亲,那母亲就在这里好好避暑吧,儿子还要回去闭关读书呢。就先告辞了。”他站起来就准备走。
“既已来了,一起用过晚膳再走吧。”
“是啊是啊府上准备了好多江南小菜,广陵郡王赏脸尝尝鲜吧。”裴家大娘子小心翼翼陪着笑脸。
“不必了。母亲好好品尝就好了。”
“我已备了薄礼,改日便去拜访一下师仲先生。”他母亲又说。
“先生喜欢清净,母亲不必去了,我带去即可。”
说完,赵允訢便往外走了。他母亲身边的赖嬷嬷赶紧跟着并吩咐几个婢女去拿礼品,裴大娘子也赶紧跟上去送客。走到一半,裴家大娘子说:“刚刚才运到了几箱荔枝,本不稀奇,只是是上品的陈紫,正新鲜,要不广陵郡王带一篓去尝尝鲜吧。”
他本来下意识就准备回绝,突然想到什么,停了一步,“好”。
过了一会儿,庞铳抱了一个大冰桶出来,看门外已经装好了一车的礼品,却发现赵允訢已经自己骑马走了,简直无语。他看看自己的马,只好回去吩咐裴府的小厮把这些一并送去影园。
赵允訢回到影园便看到顾心月大概已经回完课了,自己一个人正从六和堂往外走。很快他们便在回廊中相遇了,顾心月微微对他福了福见了个礼:“见过广陵郡王”。然后正打算要走。被赵允訢叫住了。
“广陵郡王有何吩咐?”
赵允訢走近她,看着她的眼睛说:“师兄和景明,选一个吧”。
“啊?”顾心月看着他有点发懵,完全没听懂。
“以后不要叫我广陵郡王了。师兄和景明选一个。”
“这……”
“那便叫我景明吧。”
“师兄,师兄,就叫师兄吧。没什么事,我先走了。”
“等等,我带了一桶陈紫过来,你拿点回去吃。”
“什么是陈紫啊?”
“是荔枝。”
“好呀,在哪里?”
“你在六和堂等一会,随后就到。”
说完就走了,顾心月顿时有些骑虎难下,现在又不好说不要了,只好很别扭的跟在他后面慢慢又走回了六和堂。
他边走边想,这里还是有些热,待会让庞铳也弄个扇车放在这儿吧。
这时顾心月心不在焉的走着,并不知前方的人放慢了脚步,一下撞到了他的身上。
“嗳哟”,她捂着头,“师兄,对不起”……
赵允訢转过身来,看了看她懵懂可爱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他还从未对一个人如此好奇,所以也才会有这些不太像他自己的举动吧。
此时,顾心月坐在窗边,开始百无聊赖的发起呆来,她专注地看着桌子上的瑞兽吐出的香,卷出各种波纹飘散开去。
而赵允訢则在角落的一把檀木扶手椅上坐着拿了本书,看着这女子窈窕的背影。
她不似那些大家闺秀见人都甚是有礼,端的一副木偶似的行为举止,哪怕人前人后两副面孔。
说起来她有些像一只小动物,对不熟的人总保持着适当的距离,甚至有时候会显得有些冷淡,好像待观察熟识之后才会去慢慢敞开心扉,却是完全的不拘泥于尊卑礼数,不管身份如何,她似乎都是毫无差别的真诚以待。
可对于她的成长环境,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料错了,听到她经历了那些事,看到她的素衣白裙,没有戴什么首饰珠翠,原来竟然是在孝期。
他其实很想安慰安慰她,即使她好像并不需要。